辅助驾驶供应商正在寻找第二个「增长引擎」配资平台预警网。
9 月 25 日,知行科技对外官宣新总部大楼投入使用。同期发发布了包括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系统、机器人控制器、5G 智慧制造基地等多项技术成果。
其中,两条信息格外引人注目。
一是,在辅助驾驶业务领域,截止 9 月底,知行科技获 34 个新量产定点项目,其中多个项目达成中国甚至全球首发,并首次获得华南某头部主机厂量产定点。
二是,在具身智能业务上,知行科技自研的全球首款国产芯机器人通用控制器 iRC100 已下线并向首批客户交付,多个自研定制化机械臂机器人已获项目定点。
如果把时间线拉长,会发现这两条信息并非孤立。这两者背后指向的是一条更加清晰的路径:
背靠平台化开发能力,知行科技正在描绘一幅「双轨并进」的发展路线图:一边稳固汽车基本盘,一边开辟具身智能新战场。
01、从商用车到华南头部主机厂,本土辅助驾驶供应商的突围
不久前,知行科技披露已获得某头部自主品牌共计 9 款商业物流车的定点函。
据悉,这些车型将标配 iFC 3.0 前视一体机,搭载包括 AEB(自动紧急制动系统)在内的软硬一体辅助驾驶方案。
值得注意的是,iFC 3.0 采用统一的软件架构,既能覆盖轻卡,也能覆盖面包车。在动力性能、车身造型、尺寸差异较大的前提下,平台化开发有效降低了适配难度,加快了大规模应用的落地。
随着新能源化加速,2024 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已达 14.87%,其中国内市场更是达到 17.9%。
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,当一种颠覆性技术的渗透率突破 16% 时,市场往往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。
这一规律已经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得到验证,如今同样为商用车智能化的加速提供了信心。
相较乘用车,商用车用户群体更看重驾驶安全和经济性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能够满足基础 L2 功能、性价比更高的前视一体机,相比高性能域控制器更契合商用车市场的需求。
不过,前视一体机的价格优势也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要求:不仅要有扎实的感知算法能力,还需要在系统应用和集成方面保持平衡。
目前,外资供应商凭借进入市场更早、产品线更成熟,依旧占据领先地位。
佐思汽研发布《2025 年智能汽车前视一体机产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根据 2024 年 1~10 月前视一体机竞争格局来看,TOP 5 供应商均为外资企业,合计占比 69.0%。
这意味着前视一体机供应商格局还没有固化,尚未进入巨头垄断的局面,本土厂商依然有广阔的拓展空间。
进入今年下半年,知行科技频繁对外公布车端业务的最新进展。
在慕尼黑车展上,知行科技一口气带来了三款重磅产品,全部符合 C-NCAP 2024 和 E-NCAP 2026–2028 五星标准,并支持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需求:
iDC310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:基于地平线征程 6B 打造,全球首款小算力平台的端到端辅助驾驶量产方案;iFC4.0 前视一体机:同样基于征程 6B,面向新一代主动安全的量产解决方案;iDC510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:基于地平线 J6M,结合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感知,面向城市领航辅助驾驶。紧接着在 9 月 25 日,知行科技正式发布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系统。
据了解,这一系统基于时空序列多模态数据闭环生产能力,将原始多模态感知信息,融合转换为实时环境的稠密 BEV 特征空间,通过对定位和导航信息进行特征编码获取超视距拓扑信息,输出更加合理的路径规划,大幅提升复杂场景下的系统上限。
对外披露的数据也在悄然更新:从 8 月底到 9 月底,知行科技今年新获项目定点数量从 31 个增加到 34 个,并首次宣布拿下华南某头部主机厂的量产定点。
02、辅助驾驶企业「能力迁移」,进阶机器人赛道
过去十年,辅助驾驶推动了 AI 芯片、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快速成熟。
如今,这些能力正在被一批产业玩家迁移到具身智能领域。
在这一过程中,机器人主控制器被认为是最具产业迁移价值的「桥梁」之一。
当前,「大小脑融合」正成为下一代具身智能主控制器演化的方向。决定其能否实现规模化量产的第一关,是硬件的开发性、集成度与成本控制。
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压缩成本、提升开发与适配效率,已成为量产道路上的核心挑战。
这不仅是当下喊出「千台量产」的企业要解决的问题,也是所有具身智能公司未来扩大应用规模时必须跨越的一道难关。
而主控制器,正在成为机器人产业最大的「隐形门槛」之一。
它既是承载机器人多模态感知、决策和控制算法的硬件基础平台,也是具身智能体的「C 位」部件,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。
它有两个核心作用:
硬件层面:作为信息与数据的交互中心,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,保证数据在机器人内部高效流转;软件层面:作为智能算法的载体,支撑多模态感知、决策逻辑和运动控制的稳定运行。目前,机器人控制器主流技术路线是 X86+AI 芯片组合(如英特尔酷睿 + 独立 AI 加速芯片,或 AMD 锐龙 + 专用神经网络芯片)。
这种「大脑+小脑」分离设计,利用通用计算和专用加速的协作,给开发者带来了灵活性。
但它也存在天然缺陷:大脑与小脑分离,数据交互需要跨硬件完成,导致传感器数据融合困难、延迟高、实时控制精度不足、功耗偏大、尺寸优化空间有限。
随着机器人应用对视觉与运动控制的低延迟要求日益提升,大小脑分离架构已逐渐难以满足规模化落地的需求。
真正面向大规模量产的机器人主控制器,需要同时具备高算力、低功耗、易部署、成本可控等特征,并实现大小脑一体化。
最近,知行科技在这条路径上迎来关键进展。
知行科技基于地瓜机器人 S100P 智能计算平台打造的 iRC 100 机器人控制器,已于 9 月 25 日正式下线并向首批客户交付。
iRC 100 采用大小脑一体化架构,结合工业级设计与车规级经验,面向具身智能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,提供从硬件到底层软件、中间件,再到完整功能部署的全栈方案。
相较于汽车领域的「通用化」,机器人市场高度「场景化」。
不同场景对应不同的整机形态、功能需求和数据训练方式,因此机器人开发更依赖定制化。
但与此同时,具身智能产业正处在规模化前夜,从测试环境走向生产环境,需要更强的系统集成能力、量产经验和成本控制。
知行科技在这方面选择了「两条腿走路」:
通用性方面:将车规级技术和经验迁移至机器人,提供基于车规级开发流程的硬件设计、底层软件与中间件模块化服务,确保系统在复杂环境中依旧稳定可靠;定制化方面:基于自身在数据闭环、模型架构、智能关节等方面的全栈自研能力,提供针对不同场景的差异化开发和优化服务。最近,知行科技机器人团队与地瓜机器人合作,将 VLA(视觉-语言-动作)模型 ACT Policy 算法 成功部署在 S100P(128TOPS)具身智能计算平台上,并在 Hugging Face SO-101 机械臂上稳定运行。实验中,机械臂能够高成功率完成抓取和放置任务,动作流畅无抖动,表现优异。
整体来看,知行科技的战略路径十分清晰:
在辅助驾驶领域,继续依靠平台化产品扩展客户群;
在机器人领域,则将车规级技术、量产经验和数据闭环能力迁移至这一正处爆发前夜的赛道。
接下来配资平台预警网,知行科技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:机器人业务能否跑通规模化,如果答案为「是」,它将不只是一个辅助驾驶供应商,而是一个横跨汽车与机器人两大智能化浪潮的产业玩家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